近,爱国者与中国英利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有意共同开发与消费电子产品相结合的太阳能新型应用产品。据悉,双方有意结合英利集团在太阳能领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及爱国者在消费电子领域内的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共同推出符合低碳、绿色概念的新型太阳能应用产品。
在今年两会期间,一张爱国者董事长冯军向大自然保护协会北亚总干事张醒生鞠躬的照片,就引发网友们热议,很多人质疑一名知名企业家向环保协会负责人鞠躬行大礼,到底意欲何为?而当时,冯军这一90度的鞠躬更被很多人看做是中国民营企业对低碳环保产业一次强烈期盼和膜拜。如今,爱国者联手英利跨界淘金新能源领域,或许是对之前质疑的更好的答案。
其实不只是爱国者,很多IT产业大鳄都开始了跨界发展新能源的发展。近几年,国际油价的高涨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价值凸显;同时,环保、新能源行业将长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其光明前景几乎让所有的风险投资盯牢这个行业。而我国的新能源投资也被看好。
但是随着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产能过剩与否成为业内讨论更多的话题。早在09年“整治产能过剩”就已被提上程。当时,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据了解,当时太阳能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工率只有六七成。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从长远来看,目前的产能并不能满足需求,但是由于现有的市场开拓和管理体制的制约,致使新能源产能不能被全部消化,造成相对过剩。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也表示,“实际上,所谓的过剩只是低水平、重复性制造的过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需要核心技术来进行产品升级,通过降低成本来打开市场。”
IT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虽然符合目前的市场、政策需求,但是技术成本是其打开市场的关键,如果此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或将阻碍其在新能源领域更好的发展。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便宜的能源生产出来的东西成本就比较低,低成本才会有竞争力。所以新能源的规模做大了,就会提高实体经济的成本,就会影响价格优势的竞争力。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新能源发展不是免费午餐,新能源投资的热潮是带有成本的,如果“无序”发展造成过剩,成本更大。而更小化设备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成本,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市场。
“大量的IT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首要的一点还是要了解新能源的产业特点、基本规则,新能源包括汽车、风电、核电等多种产业形态,同时也包括多个产业链。一定要清楚进入这个市场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是要增大规模,还是技术合作,或者是跨界融合,创造新的产品出来。”孟宪淦如是说。